一朝春醒,万物清明

发布者: 来源: 发布时间:2025-04-03 浏览次数:

范相龙/校团委媒宣部/

“燕子来时新社,梨花落后清明”,4月4日又逢清明至。清明节既承载着放风筝、踏青插柳、祭祖扫墓等习俗,也是一段属于中华民族的最独特的人文时间。让我们在这风清景明的时节,共同体会清明文化的意蕴。

“清明谷雨两相连,浸种耕田莫迟延”,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,是唯一一个与节气重合的传统节日,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°,气温回升、雨水增多,正是春耕春种的关键时期。农学是我校的特色专业,在我校农学专业的课堂上,清明不是日历上的一个符号,而是大地苏醒的密码。园林班的同学们通过监测清明时节的地温,探索播种的最佳时机;作物班的师生们则在试验田里,见证着“清明雨”如何唤醒沉睡的种子。这些实践让我们懂得:清明,是土地的节日,更是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。


“一年一清明,一岁一追思”,当艾草的清香与菊花的肃穆相遇,清明又展现出它厚重的人文底色。在这个日子里,我们缅怀先人,祭奠英烈,不仅是为了记住过去,更是为了理解生命的延续。朱德委员长为我校题词“井冈熔炉”,这种精神激励了一代代吉农人,恰如清明时节破土而出的新芽,在艰难中孕育希望。革命年代,先烈们在井冈山的崇山峻岭中播撒革命火种,就像农人在清明时节播下种子,坚信它终将破土生长。今天,我们站在烈士墓前,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声:那些为信仰献身的生命,从未真正离去,而是化作春泥,滋养着后来者的道路。


“四序无如春最好,一春最好是清明”,清明是自然的馈赠,是文化的延续,更是精神的接力;是慎终追远的回眸,更是向新而行的起点。愿每一位学子都能在清明时节感悟节气更迭中的农耕智慧,铭记血火岁月里的英雄壮举,践行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;让农业文明薪火相传,让红色基因代代不息!